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风雨小说网 www.fengyu.in,白杨清平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    文史学家喜汉唐并称,魏晋元明同列。汉唐两代,人人自思有比干之才,希冀有栋梁之用,汉大赋的“劝百讽一”、唐诗的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都是时人积极参与政治,企求实现儒家传统社会价值的充分表现;魏晋元明时期,人们则对文学自身的价值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审美的追求,魏晋文学“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”的自觉,元明文学“情不知所起,一往而深。生者可以死,死可以生”的对情的热情追求,则反映了人们对自我的审视和对个性的追求。这两种迥异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倾向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特色,不断演绎变化的张生形象正是社会历史变迁的摄影追踪。

    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的发轫之作是唐元稹的传奇莺莺传(又名会真记),其人物情节自产生之日起就被吸收到广泛的文学创作领域中来,唐代就有和元稹传奇的文人诗作,如杨巨源的崔娘诗、王涣的惆怅诗等。宋代的秦观、毛滂也将其引入词之创作领域,分别写了调笑令?莺莺传。在宋代,崔张故事不但在民间广泛流传,而且有了许多创新:宋王楙的野客丛书中,张生有了“君瑞”这个名字且被后世沿用;宋黄顿风月主人的绿窗新话中有张公子与崔莺莺的故事;罗烨的醉翁谈录?小说开辟中传奇类列有盈盈传,这说明在宋代崔张故事已经进入了民间的说话艺术中。北宋后期赵令的商调蝶恋花鼓子词使这一故事可以用于演唱表演;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(简称“董西厢”)更是将其敷衍成五万余字的说唱作品,极大地丰富了故事地情节,乃至改变了主人公地最终命运,富裕拉故事崭新的面貌。同时期的南戏对这一故事烨有所涉及。可见这一故事题材是深受文人士大夫与民间大众喜爱的。经过几百年的加工锤炼,为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(简称“王西厢”)做了极为深厚充分的艺术准备。在这一传承过程中,由于加工者的身份、经历、所处时代背景及所采用的创作形式的不同,使崔张故事有了几种不同解语,有了不同的接受群体。就是在这个不断的继承、发展、创新的过程中,崔张故事的情节才得到进一步完善,其审美意义也一步步得到升华。张生这一角色的转变亦如此。

    下面,本人将比较莺莺传和西厢记杂剧里的张生以说明从“忍情”到“志诚种”的转变及其文化意义。

    一、忍情说与自传性传奇

    撇开艺术成就不说,单单就故事的真实性而言,莺莺传要比西厢记古老得多,却更贴近现代意识。崔莺莺在张生的心目中可以说是个谜,而他被她迷住了。张生年二十三未尝近女色,一见莺莺则不能自持。“戏调初微拒,柔情已暗通。”在向莺莺追求的过程中,莺莺一时回书要张生“明月三五夜,待月西厢下”一时又端服严容,痛责张生,一时又主动委身于他;张生始终对她有一种神秘感。两人最后的结局是了犹未了,不了了之。莺莺传中张生有一段忍情说,历来为论者所指责:“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,不妖其身,必妖于人。使崔氏子遇合富贵,秉宠娇,不为云,不为雨,为蛟螭,吾不知其所变化矣。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,是用忍情。”这让我联想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,里面也有一段类似的话“倘若她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,我真不知她会成为怎样的人。但如果在一个更远古的时代,我相信她会成为圣人,或帝王的情妇。”

    唐代才士有一段风流韵事并不新鲜,但如张生之撕心裂肺般痛楚的感情纠葛却是鲜见。张生没有视莺莺为玩物止宿而去,而是爱恋之情发自肺腑形于言表,他的忍情是经过了痛苦的权衡与残酷的自我折磨来实现的。

    莺莺传是元稹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传奇作品,尽管我们不能将历史的真实等同于故事的真实,但是只要承认这部传奇的自传性,我们就不防将张生拟化为元缜的影像,用自传者的眼光来审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。故事的发展是由借宿普救寺、与莺莺相见而热烈追求并最终离去等一系列张生的行动来推动的,莺莺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地位,仿佛只是张生的观察对象而并非是一个故事的真正参与者,她的举止言行有明显的叙事性,只是一个被描写的对象。这部传奇真正的主人公是谁?张生与崔莺莺在故事中的位置是否平行?是否两者都处于作者的观察之下,而作者的身份也并未在传奇中消失?如果真正存在一个曾经被他抛弃过的大家闺秀也好,歌姬也好,元稹是并未完全忘情的,一系列的回忆诗即是证明。元稹不会在这样一部回忆性传奇作品中将自身置之度外,张生的视角也许就是元稹的视角,崔莺莺也许就是元稹所回忆的那个对象。这一关系是王实甫所不具备的,这也就造成了其中叙述层次、角度的极大不同。

    陈先生在读莺莺传中引用了云麗漫钞中的一段话:“盖此等文备众体,可以见史才、诗议论。”传奇在当时并非作为民间读物,也不仅仅用于文人自娱,而是有一定的功利性,一篇好的传奇或用于投献,或传之文坛,往往会给作者带来荣誉和实惠。元稹精心营构的这篇传奇,诗、文(书信)占去三分之一的篇幅,对张生的评价也同样看到了议论,这给作者展示才华提供了极大的空间,但也同样给作品带来不良的影响,作者过分炫耀文笔,使得一个故事失去了其本身应具备的情节安排与展开的合理性。

  &n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