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风雨小说网 www.fengyu.in,圣贤养成系统[唐朝]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!

    魏征:“加恩也是对大唐百姓,跟部落首领有什么关系?”

    有魏征在,如果不做进一步暗示,李世民很难如愿,长孙无忌只得站出来说话,“咱们与颉利可汗是盟友,归顺于他的部落自然也是我们的朋友。”

    除了个别靠家世混进朝堂的蠢材,大家都听明白长孙无忌话里的潜台词。

    呵呵,真阴险,这算不算背弃盟约出尔反尔?

    再看李世民的大嘴已经咧到耳根子,众人了悟,又是人家提前商量好的,最讨厌搞小团体什么的了。李世民的行为明显是当婊。子还想立牌坊,跟颉利一路货色,不愧是盟友!

    魏征退回去,不再言语。

    “嗯,各位卿家说的有道理,咱们该送什么礼物呢?”

    李靖:“既然真心送,自然要送他们需要的东西,草原缺盐。”

    李靖战功太多,再加上玄武门之变的袖手旁观使得他身份尴尬。他平日在朝堂上很少说话,现在涉及到对外策略才忍不住跳出来。

    真给力,李世民心里已经开始放烟花了。

    “这个主意好,咱们就送盐!”怕有人再杀出来反对,李世民连忙拟旨。

    魏征抬了下眼皮,到底没吱声。

    今日热闹的地方,可不止朝堂一处。

    杜如晦特别后悔留董家人在家里做客。不说那日在房府惹出的乱子,回来后这家人就开始整日宴客,借住在别人家里连身为客人的自觉都没。董逸群还想借着连襟的关系,把他拉入即将开始的学术大战中。他是天子近臣,自然知道李世民的决定,他是疯了才会帮董家!

    都说娶妻娶贤,摊上楚氏女,倒八辈子霉。自家媳妇天天在家闹,让他帮亲不帮理。要说亲,他还欠王珏一条命呢,肯定比倒霉小姨子和便宜连襟亲。

    这不,杜如晦下朝后连家都不愿意回,直接跟房玄龄走了。

    他不回去就对了,他家又在开宴。

    那日从房府回来后,董逸群第一时间就给本家送了信。董逸群来自董家旁支,要不他也不会去色。诱董楚氏,以图靠其关系走杜如晦的路子出仕。

    董家家主收到信后鼻子都气歪了,先骂董仲舒色老头,留下那么多婢生后代,各个都不是省心的主。又骂董逸群下贱,靠卖脸往上爬,还爬出这么大的祸事。

    事已至此,再骂也无用,他只得派大儿子董逸林到长安见机行事。他则是安排人去四处散布小道消息,什么圣上要罢儒家学说,你们读的书今后都无用了之类的流言。

    这些事情,李世民的探子都如实上报。李世民这人变脸比变天还快,他原本还有些同情董家,得知他们鼓动学子来长安请愿后,又怨王珏手段不够狠辣。还罢黜儒家,董家人果然把儒家学说当成自家所有了,难怪王寡妇骂他们小人。

    董逸群今日主要宴请刚赶到长安的董逸林,和遍翻族谱也没办法躲过老牌家族算计的部分新兴世家之人。他们大多是东汉末年才发展起来的家族,想伪造个先祖都找不到合适选择。

    杜楚氏这个傻叉,一路帮妹妹、妹婿撑场子,让很多人都误会了杜如晦的立场。众人皆未注意到,有个小身影一直偷偷听着他们的谈话。

    另有一处地方,比开宴的杜家还热闹,那就是一直闭关的孔家。

    孔家虽然闭关,但外面的消息还是有门客来定期上报。由于王珏率先说服李世民,百家出世已成定局。现在孔家只有两条路可走,要么跟董家同一战线,带领儒生逼圣上改变主意;要么找出或伪造典籍,彻底踩死董家,跟李世民和王珏抢功,分得一部分百家各派的感激。

    现在这种时候,最忌讳的就是什么都不做。以孔家的地位,必然不能坐山观虎斗。如果什么都不做,董家赢了,儒生会当孔家是缩头乌龟。若王珏赢了,孔家又没出力,孔家对百家各派来说就是下一个要对付的目标。

    按孔颖达的想法,选择第一种,即便赢了,得到的也只是暂时性的胜利。李世民爱记仇,王珏花样太多,下任帝王也在她手里,不如识时务靠向强势的一方。

    既然有了决定,一定要尽量找出典籍,伪造只是下下策。连日来,孔家大宅已经被掘地三尺,就连看起来可能藏东西的墙也凿过了。这么一番折腾,他们愣是什么都没找到,很多人都觉得王珏的猜测有误。

    孔颖达依然没放弃,他让孔家族人和学徒们把所有带字的东西拿出来重查。

    就这样,又过了两天。在第三天夜里,孔颖达忽然夜半起身,披散着头发,赤脚于雪地上奔跑。他一气跑到小祠堂,对着祖先牌位伏地恸哭。

    孔颖达突如其来的举动,吓坏了孔家众人。连日来压力太大,家族危机正在眼前,大家以为老头支撑不住跑来跟先祖哭诉。

    孔德伦欲上前搀扶孔颖达,谁知老头怎么都不肯起身,他边哭边念着一首诗,“典礼紊还修,迹籍台观旧。郁岛藏深竹,崖罅仙棺出。”

    孔氏族人和门徒们反复念叨着这首诗,接连有人如孔颖达般伏地恸哭。

    孔德伦抽泣着问孔颖达,“阿爹,此诗写在哪?是哪位先祖所留?”

    孔颖达擦干眼泪,挺直腰板,一字一顿地说道:“此诗写在族谱上,为第11世孙孔延年所留。”

    孔德压抑着暴怒的情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